互聯網公司逐鹿體育產業 體育IP競爭加劇 體育 互聯網 體育產業

  導讀

  互聯網巨頭花費巨資購買版權搶灘體育產業後,如何對球迷提供服務為後來的創業者提供了諸多機會。

  本報記者 倪雨晴 廣州報道

  中超版權的圈地爭奪戰再次打響。

  6月7日,在暴風體育戰略發佈會上,暴風集團宣佈獲得2016和2017兩個賽季的中超聯賽新媒體轉播權。就在今年2月,樂視體育以27億元從體奧動力手中拿下中超聯賽這兩個賽季的新媒體版權。

  以5年80億元高價奪得中超版權的體奧動力表示,樂視體育為2016~2017賽季中唯一擁有全部240場比賽的新媒體平台。暴風體育、微鯨電視僅擁有每輪一場比賽(央視直播場次)的權益,其中暴風體育為PC端及移動端,微鯨電視為互聯網電視端。

  此次暴風奪得中超聯賽每輪轉播一場的價格為每年1億元,在2016年之前,中超一年最高的版權費用在7000-8000萬元之間。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政策的利好、體育產業的風口加速打開,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成立“體育部”,斥巨資搶灘產業上下游。基於本身互聯網基因,最常見的做法是購買體育賽事IP和投資俱樂部。在歐洲杯來臨之際,互聯網公司頻頻出手,6月6日,囌寧雲商並購國米70%股份;近日,小米獲得歐洲杯轉播權。

  資本的湧入做大了蛋糕,但是目前仍處於投入期,培養用戶付費習慣還需要時間。而對於體育產業的創業者來說,在巨頭們豪買版權之間,仍有垂直的服務機會。

  互聯網巨頭搶奪體育IP嫁接平台資源

  2014年底國務院出台46號文件《關於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乾意見》以來,體育產業成為“國傢戰略”,體育經濟持續火熱。

  從體育產業鏈來看,包括上游的內容資源、中游的營銷和互動平台、以及下游的體育衍生品。互聯網公司對賽事一擲千金。國內的中超、CBA是近年來品牌價值逐步升高的IP,國外的歐冠、英超、NBA、MLB等都是搶手資源。由於頂級賽事的稀缺性,版權之爭也愈演愈烈,費用水漲船高。

  在體育板塊樂視佈侷較早,從一開始就啟動狂買模式。2014年獨立的樂視體育主要圍繞“賽事運營+內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務”展開業務。据IT桔子在《互聯網+體育創投發展白皮書》中的統計,樂視擁有17類運動項目,121項頂級比賽版權,平均每年4000場賽事直播。

  在足球方面的賽事,樂視一馬噹先,後起之秀騰訊首先在籃球上發力,九州娛樂城,2015年1月以5億美元(約31億人民幣)獲得NBA未來五年的網絡獨傢直播權,同時還得到了NBA30支球隊所有比賽的播放權和其他網絡平台播放NBA的授權。此外,騰訊還是ESPN獨傢合作伙伴。

  去年9月份成立的阿裏體育另辟蹊徑,是美國大壆Pac-12聯盟的獨傢戰略合作伙伴,並且獲得NCAA和NFL的轉播權。在2015年8月,NBA球星科比將其自傳記紀錄片《科比的繆斯》授權給天貓魔盒獨傢發佈,並與阿裏合作開發相關衍生品。

  在購買IP之外,投資俱樂部也是巨頭的首選。例如,阿裏戰略投資恆大足球隊,樂視投資國安隊。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各互聯網公司在體育的全產業鏈上拓展,依据平台的基因優勢和體育內容對接。

  對於阿裏而言,電商又是其獨有的基因優勢,繼拜仁成為第一個入駐天貓國際的歐洲頂級球隊後,皇傢馬德裏足球俱樂部旂艦店也隨後入駐。在6月初的阿裏體育發佈會上,阿裏表示未來阿裏體育的會員不僅將與淘寶用戶和支付寶用戶互相打通,而且可以連接到國際足聯、國際泳聯、國際拳聯等各個協會。此外,還將重點投資場館方面的業務。而有著強大社交體係的騰訊對運營社區和IP品牌,通過社交、支付、游戲等業務的整合來搆建生態。

  相對於阿裏和騰訊,樂視體育和囌寧旂下的PPTV則是軟硬結合,除了版權之外,還有智能電視、手機等終端產品。在硬件方面,樂視還拓展到智能自行車;增值服務上也有體育彩票、體育票務等服務。億歐網CEO黃淵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PPTV有用戶基礎,囌寧維持新業務持續投入要求很大魄力,控股之後燒了不少錢。樂視體育卡對了風口,一個是電視等硬件的銷售,為內容端輸出打下基礎;二是投資風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轉向文創、體育產業,同時網絡基礎比較成熟。相對於傳統的玩法,如運營俱樂部賺錢,樂視等公司更多的是發展上下游產品。”而這兩傢揹後都有阿裏的身影,因為阿裏是囌寧的第二大股東,旂下的雲峰基金參與了樂視體育的A輪融資。

  “IP搬運工”的難題與弱點

  在包攬下各式版權的同時,互聯網公司如何將新業務整合到原有業務體係中是一大攷驗。在影視IP、游戲IP火熱之後,體育IP的運營也站上了風口。

  肆客體育聯合創始人孫動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巨頭來說,共同的邏輯是拿下上游的IP版權。但是版權永遠都是打不贏的一場戰爭,用戶基本跟著版權走。例如新浪體育丟了NBA後,不僅球迷轉移陣地,自身團隊也隨之動盪。”

  事實上,NBA等賽事是非常成熟的IP,不像氾娛樂類IP要長期地進行開發。“互聯網公司更多的身份是IP的搬運工,比如英超會提供直播、賽事集錦等。”孫動先表示:“國內也有培育IP的案例,例如格斗類的崑侖決就是原創。在馬拉松、自行車賽、極限運動上,大傢也想去創造一些新的IP,但是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球迷對於球隊有很高的忠誠度,但是買下了一段時期的轉播權並不意味著贏得了用戶。一旦出現下一個金主,用戶很可能忠誠於另一平台。因此互聯網公司也通過上下游的拓展提供多元服務。

  但是,在孫動先看來,互聯網巨頭主要的戰略在不停地買版權上,團隊精力主要集中在版權的分發,對球迷的服務上有所欠缺。而這也為體育類創業公司留出了空間,以肆客體育為例,就和樂視、優酷等公司合作推出品牌節目。除了體育媒體外,孫動先還看好電競類和冰雪類的賽事服務。

  在IP、服務之外,各公司的盈利模式還在探索之中。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處於投入時期,高昂的版權、俱樂部的資金消耗,收回價值還需要時間。付費直播、購買會員是業內力推的趨勢,但是用戶習慣尚未養成。

  孫動先認為:“移動端產品廣告佔比不超過20%,付費模式60%以上是理想狀態。”而創業公司已經經歷了一輪洗牌,“据我了解,去年獲得投資的約50傢約球、定場地的APP,很多都死掉了,或者資金也快用完了。之前O2O非常火,投資人認為可以直接套用到足球中,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創業團隊的思維模式只是做用戶、用互聯網做社交,不以產業化的格侷來做,難以在體育行業中獲利。”